饮用水消毒技术可以说是供水发展史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消毒的目的是杀灭水中各种致病微生物,防止水致疾病的传播,从而为生活饮用水的集中供应奠定基础。我国目前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氯胺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今天主要来介绍一下其中比较常用的三种消毒方式。 1.饮用水氯消毒 氯消毒是目前饮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技术。消毒剂有氯气、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和氯胺消毒。从安全和消毒副产物控制方面考虑,又以次氯酸钠和氯胺消毒应用最广泛。氯消毒基本原理利用氯的强氧化性,破坏微生物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能导致蛋白质变性,破坏多种酶系统,从而使微生物死亡。
氯消毒具有持续性,使出厂水保持一定含量的余氯,可防止从水厂至用户端输水过程微生物污染风险,从而保障输配水过程水质安全。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集中式给水出厂水的游离性余氯含量不低于0.3 mg/L,管网末梢水不得低于0.05 mg/L。
2.饮用水臭氧消毒 臭氧消毒技术是1840年由德国化学家C.F.舍拜恩发明。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除臭氧分子本身具有强氧化性外,在水中又可通过氧化还原生成氧化能力极强的单分子氧和羟基自由基,进一步杀灭微生物。
臭氧消毒通过破坏细菌内部的酶、DNA、RNA而使细胞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细菌死亡。此外,臭氧可透过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内,作用于外膜的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菌发生通透性畸变而溶解死亡。臭氧消毒具有杀菌彻底,无残留,杀菌广谱等优点,而缺点主要为易生成溴酸盐消毒副产物、水中臭氧分子不稳定、消毒不具持续性等。
3.饮用水紫外消毒 紫外线消毒首次运用于饮用水消毒是在1910年法国马赛市。通过紫外线的照射,破坏微生物的DNA,使细菌直接死亡,或是不能分裂繁殖而达到杀菌目的。饮用水紫外消毒的优点有消毒效率高、对两虫具有特效消毒作用、无消毒副产物、停留时间短。而紫外消毒最主要的缺点是无持续杀菌能力,紫外照射后的水体易被再次污染,部分照射过的细菌可通过自身修复而恢复活性。
本文连接:http://www.lnzcjy.com/newss-7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