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判断养殖水质的好坏? 可以先从水色总体上判断水质的好坏: 较好水色:茶褐色、黄绿色、淡绿色和草绿色。 较差水色:蓝绿色、灰黄色和灰白色。 恶劣水色:黑褐色、红色和臭清水。 除了从感光上观察水色来看水质的好坏以外,还可以通过水质测验来判断水质的好坏,常规测量的有氨氮、亚硝酸盐和pH等,正常水质指标如下表。 养殖过程中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是必要的,正常情况下每周测量1次,这样就能及时发现水质的变化,对于变坏的水质进行调节。 2、水质管理要注意哪些? 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获得高产、实施健康养殖的技术关键之一。主要调节措施如下: (1)水质保持肥、活、爽、嫩。通过施肥、排注水控制、使用生石灰等措施调节水质,使池子透明度在25~30厘米。 (2)pH值保持在7.5~8.5。水质调节可使用生石灰、有机肥和氯制剂等。使用生石灰控制池水的酸碱度,这对于池塘偏酸性的情况下非常有效。每月每亩泼洒生石灰水溶液1次,每次一般每亩(1米水深)7.5~15千克。 (3)溶解氧24小时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16小时不低于5毫克/升。主要技术措施有:通过培肥水质,控制池水适宜肥度,利用生物增氧;经常注入新水,补充池水溶氧;防止水质过肥、清除淤泥等,以便减少耗氧因子对溶解氧的消耗。 (4)增氧机配备:按每亩0.3千瓦标准,配备叶轮式增氧机。一般情况下,每天开机2次,即12:00~14:00和2:00~4:00。 3、池塘水中氨氮的来源及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有哪些? (1)氨氮来源:氨氮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其中,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投饲量。 氨氮中毒症状 (2)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氨氮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且与它存在的形式也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NH4+)不易进入鱼体,毒性也较小,而非离子态的NH3-H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膜进入鱼体时,不但增加鱼体排除氨氮的负担,且当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血液中的pH相应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经研究表明,当NH3-N浓度越高,越可降低APK(血清碱性磷酸酶)和LSZ(血清溶菌酶)的活力,其活力异常变化,反映了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织机能损伤,因而导致鱼体不正常反应,表现为行动迟缓、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食欲减退,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影响生长。另外,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温度和pH越高,毒性也越强。这也是鱼类为什么在夏季、当池水中pH超过9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所在。 4、怎样控制池水中氨氮浓度? (1)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氨氮与有毒气体到大气中。 (2)抽出底层水20~30厘米,并注入新水。 (3)使用增氧剂,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 (4)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3~0.5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5~10毫克/升。 (5)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分别用沸石15~20千克和活性炭2~3千克,可吸附部分氨氮。 (6)泼洒微生物制剂,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克/米3,每隔15~20天左右泼洒1次,效果较好。 (7)大水面(50亩以上鱼池)可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约占全池面积的1/100,以吸附分解氨氮等有毒物质。 (8)也可使用鱼健康降氨灵,有明显的额调节稳定氨氮值的效果。 5、怎样调节养殖水体的pH、氨氮和亚硝酸盐? (1)调节pH:适合罗非鱼的pH范围7.0~9.0,罗非鱼生长最适pH在7.5~8.5。调节方法为: ①低调高:氨氮低时,调节pH可用生石灰;氨氮高时,使用活菌调节。 ②高调低:水体藻类生长比较旺盛,引起pH过高,此时杀掉部分藻类,能起到pH值下降的作用。不过杀藻后要及时使用活菌,来分解死亡的藻类。 (2)调节氨氮:适宜氨氮值,与水温、pH相关。温度越高,要求氨氮越低;pH越高,要求氨氮越低。 氨氮降解法:主要还是用活菌来调节,目前常用的活菌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等。 (3)调节亚硝酸盐 形成原因:溶氧低,硝化受阻。 降解方法:用硝化细菌或者是反硝化细菌来降解;提高水中溶氧,加快硝化。
本文连接:http://www.lnzcjy.com/newss-5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