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溶解氧自动监测仪应用比较广泛,其选址合理性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设备的长期稳定性。根据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实际应用经验,其布置选址需综合考虑以下关键因素:
一、水流条件与代表性 水流稳定性 探头应安装在水流平稳、无漩涡或死角的区域,避免因水流冲击或气泡聚集导致数据失真。例如,污水处理厂的溶解氧仪常安装在氧化沟出口溢流槽内,此处水流平缓且具有代表性。对于河流或湖泊监测,需选择主流区域,避开回流或支流交汇处,确保监测数据反映整体水质状况。 深度与垂直定位 浸入式安装时,探头需保持垂直状态,浸入深度通常为1米左右,具体根据水体特性调整。使用原厂不锈钢支架和引导管,确保探头固定垂直,同时利用水面波动产生的轻微振动实现探头自清洁。 二、环境条件与干扰规避 避开污染源与人为干扰 监测点需远离排污口、人工增氧设施(如喷泉、曝气装置)或化学药剂投放区,防止人为干扰水体理化性质。例如,《龙里县地表水监测站保护方案》明确禁止在采水口500米范围内设置增氧措施或改变水流形态。 电磁与物理环境 安装位置应避开强电磁干扰源(如高压电缆、大型电机),信号传输线需采用专用屏蔽电缆,防止数据异常。同时,避免阳光直射、高温高湿环境,控制器建议安装在通风良好的配电箱内,并做好防水密封。 三、设备维护与长期稳定性 可维护性设计 选址需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便于日常清洁、校准和部件更换。例如,探头每周需用蒸馏水清洗,膜组件每2-4周更换一次,若水质较差,更换频率需提高。支架设计需方便调整探头深度,避免电缆受力过大导致损坏。 电源与配套设施 确保电源稳定,必要时配备稳压器或独立供电线路,避免与大型设备共用电源产生干扰。若需延长电缆,需使用原厂专用线缆(最长不超过30米),并做好防水处理。 根据《GB/T 11913-1989》规定,溶解氧仪需具备温度、盐度及大气压自动补偿功能,选址时需考虑环境温度(0-40℃)和海拔影响。高海拔地区需启用大气压补偿模块,咸水监测需输入盐度值修正数据27。 溶解氧自动监测仪的选址需兼顾水文条件、环境控制、设备维护及标准合规性,通过科学布局与规范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实际应用中,应结合水体特性、监测目标及设备技术参数,制定动态维护计划,定期校准与比对,为水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连接:http://www.lnzcjy.com/newss-37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