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磷酸盐含量过高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过量的磷酸盐会刺激藻类大量繁殖,引发水华或赤潮,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威胁水生生物生存,甚至影响人类饮用水安全,可借助水质磷酸盐测定仪进行检测。针对含量过高的问题,化学消除法因操作简便、见效快等特点,成为控制磷酸盐污染的重要手段。以下从沉淀法、吸附法、化学氧化法三个方面阐述其原理与应用。 一、化学沉淀法:固定磷酸盐的“锁链” 化学沉淀法通过向水体投加金属盐类药剂,与磷酸根离子(PO?3?)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物,从而将磷酸盐从水中分离。常用试剂包括铝盐(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铁盐(如氯化铁、硫酸亚铁)和钙盐(如氢氧化钙)。 铝盐沉淀:同步形成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游离磷酸盐。该方法成本较低,但过量铝残留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 铁盐沉淀:沉淀物稳定性高,且铁离子对生态危害较小,但药剂成本略高于铝盐。 钙盐沉淀:投加石灰提高水体pH至10以上。此法适合高浓度磷酸盐废水处理,但需调节pH,可能增加水体硬度。 应用场景:适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工业废水除磷等中高浓度磷酸盐场景,但对低浓度磷酸盐(<1 mg/L)效率有限。 二、吸附法:选择性捕获的“分子筛” 吸附法利用多孔材料的表面活性位点选择性吸附磷酸盐,常用吸附剂包括活性氧化铝、改性沸石、镧系金属复合材料等。 活性氧化铝:通过表面羟基与PO3发生配位交换,吸附容量可达15-30 mg/g,但易受共存阴离子(如硫酸根)干扰,需定期酸洗再生。 镧基材料:镧(La)与磷酸盐形成LaPO沉淀,吸附容量高达100 mg/g以上,且对低浓度磷酸盐(0.1-0.5 mg/L)仍有效,但材料成本较高。 生物炭改性材料:通过负载金属氧化物提升吸附性能,兼具环保与经济性,是近年研究热点。 优势与局限:吸附法无需调节pH,操作灵活,适合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的原位修复,但吸附剂饱和后需再生或更换,长期运行成本较高。 三、化学氧化法:破解有机磷的“利刃” 针对含有机磷化合物(如农药、洗涤剂)的废水,化学氧化法通过强氧化剂将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酸盐,再结合沉淀或吸附法去除。常用氧化剂包括臭氧、过硫酸盐(PS)和芬顿试剂。 臭氧氧化:直接分解有机磷分子,反应迅速,但设备投资大,适合小规模高浓度废水处理。 过硫酸盐活化:通过热、光或过渡金属激活PS产生硫酸根自由基,可高效降解有机磷,但对无机磷酸盐无效。 适用性:主要用于含有机磷的工业废水预处理,需与其他方法联用实现总磷达标。 化学方法的选择需综合考虑磷酸盐形态、浓度、水体性质及经济成本。例如,污水处理厂常采用“铁盐沉淀+活性氧化铝吸附”组合工艺;湖泊修复则倾向于镧基材料缓释投加。值得注意的是,化学法可能引入二次污染(如金属离子残留),因此需结合生物修复、生态调控等手段构建综合治理体系。
本文连接:http://www.lnzcjy.com/newss-37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