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 SS)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春季含量偏高现象在我国北方尤为显着,这一现象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及水文特征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常用台式水质悬浮物分析仪进行含量的测定。 一、季节性气象与地表扰动 沙尘暴与风力作用 春季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强风易引发沙尘暴,将裸露土壤中的细小颗粒(如黏土、粉砂)卷入大气,随后通过降水或自然沉降进入水体。研究表明,沙尘暴期间地表水悬浮物浓度可较平时增加2-3倍。 融雪与降雨冲刷 春季气温回升导致积雪融化,加之降雨量增加,地表径流增强。融雪水和雨水冲刷裸露的农田、道路及建筑工地,携带大量泥沙、有机碎屑进入河流湖泊。例如,黄土高原地区春季融雪径流的悬浮物负荷占全年总量的40%以上。 二、水文条件变化:流量与流速的协同效应
河流流量季节性波动 春季河流进入丰水期,流速加快,对河床和岸坡的侵蚀作用增强,底泥再悬浮现象显着。黄河中游春季流量增加时,悬浮物浓度可飙升至1000 mg/L以上,是枯水期的10倍48。 水库调度与沉积物释放 部分水库为应对夏季防洪需求,在春季进行预泄水,导致库底沉积物被扰动并随水流下泄。例如,三峡水库春季调度期间,下游宜昌断面悬浮物浓度较蓄水期上升30%-50%。 三、人类活动叠加:城市化与工业排放 建筑工地与城市径流污染 春季建筑施工进入高峰期,工地裸土、建材运输产生的扬尘通过雨水管网直接进入水体。北京市监测数据显示,建筑密集区春季雨水管出口的悬浮物浓度可达500-800 mg/L。 工业废水处理效能下降 部分污水处理厂在春季因温度波动导致活性污泥活性降低,二沉池水力负荷增加,出水悬浮物超标风险上升。例如,华北某污水处理厂春季出水SS超标率较其他季节高15%-20%。 此外,春季水温回升促进藻类繁殖,部分藻体死亡后分解形成有机悬浮物。同时,微生物代谢活动加速底泥中有机质的矿化,释放胶体颗粒。太湖春季藻华期间,悬浮物中有机质占比可达60%-70%,显着加剧水体浑浊。
本文连接:http://www.lnzcjy.com/newss-36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