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居民生活模供水系统中,消毒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处理工艺,它是保证安全用水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为饮用水水源容易受到粪便和生活污水等的污染,管网水在输送过程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污染,使水中微生物增加,其中的致病菌可能引起多种水介疾病,如贾第病、隐孢子虫病、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一旦发作,便会引起某个地区爆发性流行,涉及人数多,影响大。 将氯用于城市供水消毒始于1908年美国芝加哥BullyCreekFilter水厂,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了。氯消毒操作简单,便于控制,消毒持续性好,余的测定也很简单,并且格不高,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氯来消毒饮用水。消毒的目的是杀死或灭活水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病原微生物,降低微生物风险,防止水介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氯溶于水后生成次氯酸,漂白粉在水中也能水解成次氯酸。氯的杀菌作用主要依靠次氨酸次氯酸体积小,不荷电,易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和干扰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使糖代谢受阻,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毒技术得到应用,包括臭氧、溴、碘、二氧化氯、紫外线、超声波等,但氯和氯的衍生物消毒仍然是目前最为经济有效和应用最广泛的消毒技术。 在水处理过程中,加氯消毒是水厂水质控制的重要环节。消毒时,在水中的加量可分为两部分,即需氯量和余氯。对于生活饮用水工艺而言,原水加氯后经过一定时间接触用于灭活水中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等所消耗的氯量称为需氯量。为了抑制水中残余微生物的再度繁殖,管网中尚需维持少量的余氯。因此,对于水中总氯含量的检测显得非常必要,实验室总氯快速测定仪可以高效、精准地测定出水质各种余氯、二氧化氯的含量,在水质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5749-2006)规定出厂水游离余氯在接触30min后不低于0.3mg/L,管网末不低0.05mg/L。后者的余氯虽然仍具有消毒能力,但对再次污染的消毒尚嫌不足,可作为预再次污染的信号,这对于管网较长枝状管网有死水端的情况尤为重要。 氯化消毒时,投氯一般应满足杀灭细菌、达到指定的消毒指标和氧化有机物等所消耗的需氯量及抑制水中残致病菌的再度繁殖所需的余氯量。同时,投加量过高易产生致癌物质三氯甲烷、四氯甲等。因此,在水处理过程中,正确控制加氯量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水中总磷含量的检测更是马虎不得。
本文连接:http://www.lnzcjy.com/newss-30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