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成功经验 15年来,在污水处理的实践过程中碰到了不少实际问题和困难,也结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体会。特别是解决了几个影响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指标的具体问题。 (1) 高温的精炼生产原水使活性污泥原生动物(如钟虫)致死,造成化学需氧量(COD)指标上窜。原生动物体(俗称菌种)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一般在10~40℃,最佳温度30℃左右。如果高温原水进入集水池稀释后的温度高于40℃(特别是夏天),将烫死处理工艺流程过程中的原生动物体,形成化学需氧量(COD)指标线上窜的现象。这个问题发现在2009年6月,海盐县环保局组织业务培训,邀请了杭州一达环保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杨工上课,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企业的污水处理指标往往是在处理提升后化学需氧量(COD)指标往上窜,1~2h后稳住在高位,热天特别明显。那天杨工来到现场,分别测试了集水池、兼氧池、厌氧池的温度,分别达到了62℃、58℃、55℃。事后我们分别采取了迂回、延长原水管道,适当稀释原水温度(夏天控制在50℃)等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 pH值高低同样影响原生动物的生长,导致化学需氧量(COD)指标上升波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与pH值密切相关,大多数菌种、原生动物的生长最适宜pH值是6.50~7.50,适应范围是pH值4~10。有时因为在精炼生产过程中,有些新产品更改了精炼配方工艺,如添加了过量的酸性或者碱性材料,这些原水的pH值远高于或者低于平时进入集水池的原水而流进正常污水处理流程,导致pH值超过了菌种适宜的pH值范围,致使原生动物体死亡,化学需氧量(COD)指标上窜。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到生产环节和污水处理之间信息沟通,通报有关数据,合理应对。其次要根据信息正确分析来水的pH值,适时增加或者减少用药量,做到因水施药,合理中和。再是相应延长曝气系统预备时间,曝气系统作为活性污水的主体,菌胶团细菌在6.5~8.0的pH值条件下可产生较多的粘性物质,形成良好的絮状物。
本文连接:http://www.lnzcjy.com/newss-1023.html
|